Tuesday, January 18, 2005

文化

原本想在開學日也把寫好的兩篇od放上來,可是搬宿舍開門一百件事,忙得不可開交,昨天晚上電腦才勉強可以上網。
呼.....舒一口氣。

很漫長的一個月假,放得我都想回來上課了,而且也蠻渴望知道成績如何,因這影響到我唸graduate school的可行性,有點點焦急。唯一可說的是竟然本科考得比選修科好???我明明上學期是major英文的...............奇怪。畢竟group presentation和1st essay做得不好,沒辦法吧。
新學期有很多想選修的課,最想修的the study of culture告吹,lecture的時間與martha的literary translation一樣,調不了時間唯有認命吧,最後還是選了郭富城的the making of the contemporary world,星期五就此奉獻予郭富城上其一小時tutorial。沒關係啦,都已經是最後一個學期了,還會否有下一學期還是未知之數。假期的research進展不好,看來喜歡唸的在歐洲不在北美洲,慘了。看來要找幾個professor替我研究研究。
剛開學,感覺還沒有到位。德文課愈來愈難,新老師不太解釋,只好自己推敲,由於德文是他的母語,他可能忘記一些對他而言正常不過的文法對我們而言完全不合邏輯。文法上就是經常有「不要問,只要信」的條例,初學時反抗很大,覺得世界怎麼如此不講道理,但很快又變成身體一部份了,「不要問,只要信」成為常用答案。
學習模式上的分別,應該會造就中國人比其他人善於學習語言吧,普遍中國人善背誦和勤奮都是其他人所難以比較的。但中國人強於背誦疏於個人思考,運用非母語時會否顯得硬幫幫欠靈活?
上月考ielts考官問:「你為什麼學英文?」
考官是地道香港人,口音外型完全不像外國留學生,當然知道我的答案是什麼。回到孩提時代,再選擇一次,你會學英文嗎?
學習英文上我們的自由是完全被剝削的,連學與不學的選擇也不存在,我們的選擇只是:
學英文 / 想辦法賺很多錢然後請個英文很好的人做左右手
但缺乏英語能力已即時令「賺很多錢」的可能性銳減。香港是個很神奇、古怪的城市,中文考試不合格可以升大學,英文不合格就明年請早。彷彿出世當天,我們已經選擇了尊英文貶中文。在外國留學的香港人,中文字不認識一個也不懂說中文,無甚不可;在香港生活的人,英文字不認識一個就是文盲。
完全扭曲的社會價值。
這陣子在看白先勇的《樹猶如此》,他談到中國文化的過去及未來發展,我看得痛心疾首。新文化運動、文化大革命、現代的崇洋風氣,是狠狠把中國文化的根一根根拔掉然後棄之不顧的進程。這就是中國人的所謂進步。中國人或許是世界上最厭惡中國文化的一群人,他們對本國文化的憎惡甚於殺父仇人,要除之而後快否則無日安寧。可是要改變當時那個腐敗衰弱的中國,又是否得靠淘空中國文化灌入西方文化,方能成就大業?往外吸收西方文化的人愈來愈多,回來的人卻愈來愈少。
後現代社會的所謂現代人價值觀只二分為有用與無用,而所謂有用也有很明確的指標。有用是有實際用途,學到新的思考模式不是有用,學到新的技巧才是有用。大家沒有時間思考,只能速食。好幾位朋友說這是中國人社會的普遍現象,我認為是全世界,只是程度上香港人是數一數二的。理論研究好像快要成為抱興滅繼絕宏大理想的人的事業。
如果中文沒有實際用途,香港人會不會在教育改革把中文也廢掉?
這個假期見到好幾個移民加拿大親戚的新生代,他們都只能說幾句中文,中文字都不懂了。孩子父母說:「有帶過他們去學中文呀,可是都沒有用就不再學了。」
母語比非母語多了一從情感價值。學習母語是去確認自己的根、理解自己的根,人沒有必要去愛自己的根,但需要知道為什麼愛/不愛。對於這些在外地長大的新生代,加拿大是他們的家,他們是加拿大人。
在家鄉的人不解家鄉的深義,在外地長大的人甚至不明家鄉為何物。
看到恪守信條的人,只有我一個。

花了好長時間思考自己的文化身份(cultural identity),想來想去都不明白自己是否喜歡做個中國人/香港人。況且我該承認自己是:中國人、香港人、中國香港人、全部皆非、全部皆是,還是局部對局部錯?
近幾年不知是不是因為G.O.D.或麥o麥的出現,多了很多人談什麼是香港文化、灣仔文化,什麼中環價值、九龍價值的字眼湧現。龍應台寫了一篇關於香港文化的文章,慶幸自己終於成為香港人可履行交稅這公民責任;stuart一而再訴說自己對香港的戀暮之情。欠缺那一份情,在香港住了二十一年(過去大概有一整年時間不在香港),我怎麼也寫不出店舖那樣的文章。
不要給我答案,我需要的是思考過程、感受、時間,而不是答案。
人生中很多問題,是要靠自己找尋答案的。

0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

<< Home